隨著全球經濟開始從此次自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低迷中復蘇,常規的觀點認為,我們有效地吸取了過去的教訓:投入了大量資金;施行了財政刺激措施;同時避免了最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我們甚至擁有專門研究大蕭條的學者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執掌美聯儲(Fed)。那么,我們還缺什么呢?
老劇本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新結局。去年,當政府面對因對手方可能破產而陷入癱瘓的金融市場時,動用了手頭的一切工具,盡管并不完全適合。為了保持信貸流動,各國央行紛紛打開資金閘門。當傳統貨幣工具不足以挽救頹勢時,它們還發明了新的工具,用于購買資產或針對這些資產貸款。這些做法收到了成效。
當然,各國政府知道,這些特別舉措會造成一定的后果。各國央行一直在謹慎留意著傳統風險——通脹——的早期跡象。然而,在全球競爭的新時代,企業不太可能擁有導致過去幾十年“需求拉動”型通脹的定價權;工會也不可能提出導致“成本驅動”型滯脹的薪資要求。沃爾瑪(Walmart)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改變了這種模式。
您已閱讀25%(448字),剩余75%(137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