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的祖父在20世紀初從中國廣東乘船抵達美國,在距華盛頓州州長官邸一英里的地方找到一份服務員的工作,一百年之后,駱家輝走進了華盛頓州長官邸。1997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就在國情咨文中表示:“駱家輝當選為華盛頓州州長……這些亞裔移民用他們的辛勤勞動、他們的家庭價值觀和他們作為公民的良好表現,增強了美國的力量。他代表著我們大家都能夠實現的未來。”
克林頓在國情咨文中以駱家輝為例來進行宣傳,正是為了塑造榜樣宣傳美國的國家形象,進而凝聚國內的人心。一個完整的國家形象,應該既象征這個國家的過去,又概括了這個國家的現在,更指出了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夢想。同時,一個國家的形象,也絕不應只有經濟、科技以及軍事的集中表現,還需要有相應的精神、文化、思想、觀念的內涵,并建立在國民與世界認知的基礎之上。否則,就可能會反而令國民與世界其他國家感到不安,而這些恐慌最終又會反過來形成國家發展的阻力。這也是為什么中國要對內提倡“和諧社會”、對外提倡“和平崛起”的主要原因。然而,要形成有利于國家建設的國內、國際環境,塑造與傳播能夠凝聚人心、符合認知的國家形象,卻又并不那么容易。
國家形象以及軟實力建設,對內在于能夠凝聚人心,使國民提起國家就能感到自豪和神圣,能夠信奉這個國家的夢想、目標,并愿意為之共同奮斗。或者說這是一種比法治精神更重要的、既能總結過去、又能指向未來的精神力量,即使法制不夠健全、完善,國家不夠強盛,人們也因為可以實現的“國家夢想”,而愿意遵循社會道德與正義的規則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