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柏林墻倒下,是我們這個時代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經濟事件。它標志著社會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受控試驗的結束——即將德國劃分為兩個經濟區域,一個為中央計劃經濟,另一個為市場經濟。40年后,兩個區域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巨大,實驗不得不終止。
但原因何在呢?對市場經濟的一種常見描述,將貪婪視為人類的主要動機。承認這一現實,并且盡可能不要施加限制,最容易實現經濟發展。尼日利亞和海地都實行這種經濟制度,但卻沒有成功。人類學家柯林?特恩布爾(Colin Turnbull)所描述的Ik山人也身處這種商業環境,而且依照前副總裁勞倫斯?麥克唐納(Lawrence McDonald)的記述,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情況同樣如此。在這兩個案例中,市場經濟同樣沒有成功。
關于市場的成功之道,更為全面的描述包括三個因素。價格是信號——由價格機制指導資源配置,而非中央計劃。市場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讓經濟制通過混亂的試驗過程適應變化。第三個因素是市場實現政治與經濟實力擴散的能力。這是保護社會不受尋租文化影響的最有效的辦法。在這種文化中,獲得財富的主要途徑不是創造財富,而是依附于別人所創造的財富。
您已閱讀35%(500字),剩余65%(92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