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年前,我寫了一篇專欄文章為“小國時代”歡呼。我在文中指出,過去40年獨立國家的數量迅猛增長。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到和平以及“人類發展”,小國在許多國際排名中都位居榜首。
但這是當時的情況。經濟大衰退之后,經濟和政治潮流已變得不利于小國。舉目當今歐洲,冰島、愛爾蘭以及波羅的海3國等小國的情況最為糟糕。冰島不僅遭受了災難性的經濟和銀行業癱瘓,而且還正受到英國和荷蘭的高壓,要求賠償因冰島銀行破產而導致的兩國儲戶的巨額損失。歐盟(EU)成員國身份為愛爾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提供了一些保護,令它們免受大國的壓力,但這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拉脫維亞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貸款,立陶宛和愛爾蘭可能被迫走上同樣的道路。
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歷史學家哈羅德?詹姆斯(Harold James)在新書《價值的創造和毀滅》(Th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Value)中指出:“在上世紀90年代的現代全球化鼎盛時期,開放的小國——新西蘭、智利、愛爾蘭、波羅的海共和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看起來似乎會成為贏家。”這些國家能夠獲益于國際貿易和投資壁壘消除,以及由美國保障的穩定的國際秩序。
您已閱讀30%(539字),剩余70%(12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