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打倒了“市場無過”論之前,人們一直認為,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有,政府勢力將逐漸削弱。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循環論證。中國要想繼續繁榮,政府就必須松開管制之手,為私營企業提供創造財富的空間。這套圓滑的邏輯已經不再受人追捧,至少暫時是這樣。如果連華盛頓都把美國產業的一些掌舵人變成了光榮的公務員,那么北京方面加大對經濟的集中控制,應該也不足為奇。
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與其它國家的政府一樣,中國政府大幅提高了開支水平。北京方面宣布的計劃是,在未來兩年里向基建部門投入4萬億人民幣,相當于中國經濟產出的15%。除了路橋等傳統項目外,中國政府還試圖建設“軟基礎設施”,即經濟學家稱之為促進居民消費必要條件的社會保障網絡。過去幾年,中國有數千萬國企員工下崗,打破了有著終生保障的鐵飯碗,而今中國政府正試圖重建一個“微型福利國家”。
政府這次再度插手——盡管14日發布的貿易數字顯現出好轉的跡象,但是鑒于外部需求一蹶不振,這么做完全有必要——在銀行業表現得更為明顯。已經擁有外國股東的各大國有銀行突然決定,放貸的時機已經到來。今年,以本幣計價的信貸總額增加了160%以上,而銀行并不認為有何不妥。難以想象這會是自由主體根據市場信號所做的選擇。
您已閱讀31%(527字),剩余69%(118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