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理普京日前訪華,并在北京參加上合組織成員國會議,引起了國際上不小的關注。市場關注的是,俄羅斯與中國進行了哪些實質性的合作?從此前披露的信息看,中俄兩國將簽署30多項協議,總價值超過55億美元。這也就是媒體所稱的普京“攜55億美元大單訪華”。
但據媒體披露,俄羅斯總理普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期間,最終簽署了價值35億美元的協議,包括對華石油輸出、中國協助俄羅斯建設高鐵、核電站建設合作等。天然氣供應協議一直是中俄會談的中心議題之一,普京在會談后表示:“在許多方面,我們的合作正不斷增強:礦業、管道的合作、石油供應,以及未來可能的天然氣領域。”他稱:“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對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來說,供應多元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CEO阿列克謝?米勒表示,該協議可能為每年從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薩哈林島的氣田向中國供應700億立方米天然氣開辟了道路。
不過,恰恰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兩國未能在天然氣交易價格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只是簽署了一項初步協議。中石油集團董事長蔣潔敏稱,雙方沒有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供應的天然氣數量或價格達成協議。在安邦看來,此次未能敲定俄羅斯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合同,為未來的能源貿易磨擦埋下了變數。
中俄兩國圍繞天然氣的談判從2006年就已開始,但一直未取得多少進展。當時普京簽署了每年向中國供應8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管道協議,但由于雙方未能解決價格分歧,導致最終合約拖了三年之久仍未解決。中國在國內能源戰略中已經確定了要增大能源消費中的天然氣利用比例,同時加大利用天然氣制造化學品。這使得中國對俄羅斯寄予厚望的能源供應再度受挫。
我們對于這種結果并不感到奇怪。在中俄兩國的民用貿易中,能源是唯一一項俄羅斯有著絕對優勢,而中國又迫切想得到的戰略資源,因此俄羅斯不會輕易放棄運用這個籌碼的機會。事實上,在十幾年來的中俄能源合作的起伏之中,俄羅斯從來沒有放棄使用能源這個籌碼,而且效果極佳。
俄羅斯的能源籌碼對三類國家和地區有效,一是歐洲大陸國家,東歐及德國等地依賴于俄羅斯的天然氣輸出;二是東亞的韓國和日本,它們對俄羅斯能源有需求,但并不迫切;三是中國,由于能源需求大,迫切希望與俄羅斯建立能源合作關系。俄羅斯的能源大棒就在這三類國家中揮來舞去,中國與歐洲國家則為之所動。
其實,俄羅斯也亟需像中國這樣的穩定能源消費市場,一是市場需求穩定、龐大,二是中國有足夠的實力來付錢,但在東亞能源輸出市場問題上,俄羅斯一直對中國抱有疑心,希望通過多元化(讓韓國和日本的參與)來減小對中國一國市場的依賴。
安邦一直認為,中國在國際能源戰略布局中,對俄羅斯寄予的期望太高,總希望能通過大量進口俄羅斯能源,來緩解全球尋找能源的壓力。殊不知,這正好成為俄羅斯可以利用的“軟處”。其實,中國在現有的能源消費中,對俄羅斯并無太強的依賴,2006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1500萬噸,算上近幾年的增量,在中國2億噸的石油進口量中,還占不到10%的份額。再以天然氣為例,在中國每年消耗的80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只有40億立方米源自進口。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的天然氣中國是等得起的。
安邦認為,俄羅斯對中國能源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只是“期貨”,而且是滿帶不信任的期貨。因此,正如安邦多次呼吁的,中國只有在國際能源戰略布局中,不把俄羅斯太當回事,反而能從俄羅斯獲得更大的能源支持與合作。
(注:安邦咨詢公司是中國內地一家獨立智庫機構,專注于財經與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該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