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intellectual)一詞的產生源于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1894年法國參謀部得知內部有人秘密向德國情報機關提供武器資料,此事引起上層軍官重視,將軍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叛徒。參謀部在證據極不充分的情況下將實習軍官猶太人德雷福斯推上審判席,經過秘密審判德雷福斯以間諜罪和叛國罪被判終身流放。兩年后一些新的證據被媒體披露,這些證據足以證明真正的叛徒逍遙法外而德雷福斯只不過是“替罪羊”,許多法國人紛紛向政府和軍隊呼吁要求重新審判德雷福斯案。在輿論壓力下法院重新開庭,但審判結果不僅維持了原判還將一個向媒體說出實情的軍官判為泄密罪。
作家左拉在報紙上發表了《致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的公開信》,它有一個更為大家所熟悉的標題——《我控訴》。在公開信中左拉以極大的勇氣控訴國防機關、軍事法庭及某些上層軍官違法亂紀的行為,指出這是最為可恥的違背人道和正義的“國家犯罪”。法國軍方以“誹謗罪”對左拉提出起訴,左拉被判有罪,逃亡英國。流亡國外的左拉并未放棄抵抗,他號召更多的人認清真相,起來斗爭。除了左拉,許多學者、教師、媒體工作者、學生都紛紛站出來,表達他們的正義和良知。這時“知識分子”一詞出現了,初始這是對抗議者的蔑稱,暗示這些人的行為脫離現實、不合時宜,但抗議者卻主動接受“知識分子”的叫法。在“知識分子”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法國民眾發出質疑的聲音,法院不得不再次重審德雷福斯案,這次審判依舊認為德雷福斯有罪,但迫于公眾的壓力,新上任的總統宣布特赦德雷福斯。1906年,在德雷福斯首次被宣判有罪十二年之后,上訴法庭終于宣布取消德雷福斯的叛國罪、間諜罪罪名,為其恢復名譽。
在這一事件中誕生的“知識分子”一詞毫無疑問和爭取公理、正義以及對抗強權有密切關系,而在西方學者對知識分子的概念界定中,無論是薩伊德認為的“知識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眾以及‘為'公眾來代表、具現、表明信息、觀點、態度、哲學或意見的個人,在扮演這個角色時必須意識到其處境就是公開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對抗(而不是產生)正統與教條,不能輕易被政府或集團收編,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慣常被遺忘或棄之不顧的人們和議題?!边€是??绿岢龅摹爸R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過他在自己研究領域的分析,對那些自說自話的規則質疑,去打擾人們的精神習慣、他們行事與思想的方式,去驅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來的東西,去重新檢驗那些規則和體制,在這一重新質疑的基礎上(他在其中完成作為知識分子的特殊任務),去參與政治意志的形成過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币嗷蚴撬_特的例證,“當一個科學家在實驗室里進行核試驗研究時他不是一個知識分子,而當他在反對核戰爭的請愿書上簽名時才是。”具有公共關懷和批判意識,且有強烈社會責任感顯然是知識分子的一大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