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衡終于提上了20國集團(G20)峰會的議程。一段時間以來,這些全球最具權勢的領導人糾纏于銀行業監管的細枝末節,就像是要把自己變成巴塞爾委員會(Basel committee)的一個政治分支。要有效地解決危機的根本起因,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但現在人們至少已正式承認,問題不僅僅出在金融監管和監督上面,而是在全球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存在著更深層的原因。
我們為什么需要這樣一個議程?原因在于,嚴重而持續的失衡致使資本流動規模越來越大,有可能破壞全球經濟的穩定。由于經常賬戶盈余意味著國民儲蓄大于投資,這部分過剩必然要么直接投資于海外,要么以外匯儲備的形式積累在國內,隨后再繞道進入全球資本市場。如果沒有過度失衡,對于我們如今稱之為不良資產的產品,需求就不會如此巨大。
并非所有人都贊同這一觀點。經常賬戶持續盈余的國家對此持懷疑態度,也在意料之中。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警告,全球失衡是一個“替代”問題,使關注焦點偏離了真正的議題——我猜她指的是對獎金發放的監管。她的聯合政府如何能夠做到將這場復雜金融危機完全歸咎于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貪婪,這一點總是令我驚嘆不已。一旦堅持這樣一個省事的說法,你就不會想去解答有關失衡的棘手問題。
您已閱讀32%(525字),剩余68%(11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