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火星人參加了上周的聯合國全球變暖問題大會,他或許會得出結論:再沒有哪個問題能取得如此普遍的國際共識和聲勢。人類肯定還有希望。但難以忽視的真相是:當各國元首10周后聚首哥本哈根時,他們達成具有約束力的條約的可能性非常微弱。
京都的攪局者小布什(George W. Bush)也許已經換成了激情洋溢的國際主義者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和民主黨控制下的國會,但美國代表團在抵達丹麥時,可能不會給出明確的承諾。醫療和金融體系改革才是核心,而眾議院通過的一項氣候法案則遭到冷落。即便是這項法案——承諾到2020年,將美國的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17%——也與歐洲和日本承諾的水平相去甚遠。
美國的各項條約要由參議院批準,而參議院反對《京都議定書》的主要理由在于,發展中國家不在減排之列——這正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上周峰會上的大膽言辭重新燃起人們希望的原因。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因此,它的參與——可能只是同意稍許降低其人均產出——至關重要。規模較小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一樣。作為一個群體,這些國家要求富裕國家為有約束力的限制向它們支付不切實際的4000億美元補償。
您已閱讀70%(496字),剩余30%(21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