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熱潮期,石油業高管們用不斷加速的跑步機打比方,來解釋為何他們對于扭轉油價飚升的趨勢無能為力——同等開發成本能開采到的石油越來越少。在2000年至2008年期間,開采支出增加了3倍,但供應量增長幾乎原地未動。與此同時,好不容易增加的少量供應也被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新需求一搶而空。由于全球近半數的石油產出來自于儲量慢慢減少的巨型和超巨型油田,而且近三分之一來自于上世紀70年代前發現的油田,因此,為了維持產量,將不得不開采越來越多復雜的小型油田。
近來這種論點遭遇了雙重打擊。首先是去年油價的暴跌,說明石油需求也不是那么缺乏彈性。對另一點的認識則不那么充分:那就是技術進步帶來了大量新油田被發現。巴西沿岸的深海鹽膏層很可能成為又一個北海油田,而在墨西哥灣以及非洲近海都發現了深海油田。此外,頁巖氣資源使得美國的天然氣儲量從短缺變為過剩。世界各地類似的地質巖層結構可能意味著,人們可能低估了潛在的碳氫化合物資源儲備。但是,如果沒有高油價刺激下地震建模和鉆井技術的進步,這些都不可能出現。
因此,即使“石油峰值”理論在地質學角度上是成立的,但考慮到高油價和人類的智慧,我們是否應該調整目前的供應量預期呢?能源專業機構Simmons & Co認為,不要這么快下結論。大型海上油田的開發成本昂貴,而且往往產量很快就達到峰值,而頁巖層的貢獻可能也無法抵消傳統油田儲量的縮減。即便足以抵消,開采頁巖層石油也需要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替換現有的采集系統,并對五分之一的煉廠進行升級,可能要花費17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