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爾街和曾經光芒四射的歐洲金融都市,銀行的根基已經動搖。除了高盛(Goldman Sachs)等少數贏家能夠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狂賺千元大鈔”(此為一位觀察人士所言),大多數西方金融機構已經一蹶不振。許多機構目前處在政府的監護之下。還有的機構被競爭對手兼并、遭到分拆、或被迫向納稅人和海外機構乞求資金援助。
但如果說西方銀行已經隕落,那么亞洲銀行的情形則正好相反:它們已經崛起。在雷曼(Lehman)破產一年之后,全球(按市值計算)排名前10位的銀行中有4家是中國的銀行。今年4月,中國工商銀行(ICBC)成為全球(按客戶存款余額計算)最大的銀行,存款余額約1.3萬億美元,超過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團(Mitsubishi UFJ) 。(若按資產計算,高杠桿比率的西方銀行仍然更大)。而在2006年,排名前10位的銀行中有7家是西方銀行,唯一一家亞洲銀行是日本的銀行。
實際上,中國政府認為,在經過本世紀初由政府主導的資本重組后,本國的銀行非常健康,因此強令它們向經濟體系內投放了大量信貸。今年上半年,工行新增貸款增幅不少于兩成,向經濟注入了相當于新西蘭總產值的資金。令人更加嫉妒的是,工行還宣布其在上半年實現利潤95億美元。其它中國銀行發貸的幅度甚至更大。中國央行到今年8月時才低調地對放貸規模加以限制。
您已閱讀30%(576字),剩余70%(135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