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燈泡需要用上幾個管理咨詢顧問?無人知曉——他們從來沒有通過可行性研究。不過,前麥肯錫(McKinsey)員工點綴著企業界的風景。在全球范圍內,共有150位麥肯錫人管理著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包括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樂高(Lego)、喜達屋酒店(Starwood Hotels)和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等。最新一家由麥肯錫人執掌的巨頭企業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今年1月份,詹姆斯?高曼(James Gorman)出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
對高曼的贊譽帶有某些典型的咨詢業特征。他“有頭腦”,意思可能就是他很聰明。他顯然還是個“卓越的戰略思想家”。不過,類似的譽美之詞也曾用在摩根士丹利前首席執行官裴熙亮(Philip Purcell)的身上。裴熙亮同樣出身于麥肯錫,因構想的企業愿景未能獲得員工的支持——這令人難以理解——于2005年被趕下臺來。實際上,高層的成敗更多地取決于令人矚目的領導力中的未知因素,而非分析性的思維。但即使是這一點也并非總是奏效。作為歐洲第七大銀行,聯合信貸(UniCredit)的股價本世紀以來的表現并不比同行出色,而該行擁有多名麥肯錫人。
不過,咨詢顧問的背景或許會帶來一些特定的優勢。譬如,據說高曼對于身邊優秀而強勢的高管云集安之若素,這些人能提供他所缺乏的專業知識。(畢竟,咨詢顧問通常只為企業提供局外人的客觀看法,而非新信息。)如果真是這樣,他在華爾街就是個另類,這個地方凈是些自負而多疑的人,往往希望有才干的競爭對手越少越好。此次危機使得華爾街管理人才的儲量進一步減少。摩根士丹利董事會當時的內部人選有限,也沒有面試過任何外部人選。華爾街需要更換的不止是“燈泡”,為此應歡迎各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