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FT中文網將陸續推出《智庫》專欄,為讀者精選海內外著名智庫之妙文。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在本專欄開篇文章中指出,中國特別需要有保持一定獨立性、民間性與利益中立性的第三方機構——民間智庫,以集聚各方面賢能達人的合理論證和聲音,提升中國政府對內對外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民主化。——編者
今年以來,“智庫”開始成為中國一個新的熱門詞匯。年初,由中國前副總理曾培炎“出山”組建國際經濟合作學會,隨后成功主辦了規模盛大的全球智庫峰會,包括李克強副總理在內的中國政府高層領導人親自與會,也都向中國知識界和全球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中國政府對智庫這種非政府非營利的智囊形式高度重視,并決心推動其發展。而各大媒體對峰會的報道以及同時對智庫概念的普及,也引發了中國社會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中國的智庫機構。我也代表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應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球智庫峰會,并與前來的世界著名智庫代表(包括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關系協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等智庫的代表)有過交流,并有很深的感觸。
我的感觸和思考,不僅僅涉及這次峰會,也與我數年來創建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所經歷的一切有關。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社會在物質層面的進步舉世矚目:中國舉辦了史上最豪華的奧運會,修建了天塹變通途的三峽工程等,以至于世界主流媒體把G20峰會稱為美中主導的G2。然而,這些成就僅僅屬于過去三十年,更僅僅屬于硬件方面的發展。中國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更大進步,還應該包括軟實力的發展,即思想觀念、文化教育方面的突破,而其中政府決策、政策的科學化、合理化改革更是關鍵因素。如果中國能有大量真正獨立的、高質量的民間智庫產生,那么,中國政府的對內對外決策就能集聚各方面賢能達人的合理論證和聲音,從而提升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