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阿波羅11號登月”迎來了40周年紀念慶典。作為一項技術成就的象征,它迄今依然是無與倫比的。前往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參觀的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阿波羅11號的指揮艙;前往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參觀的人們,則可看到與之非常類似的阿波羅10號指揮艙。如此近距離的觀察太空飛船,會令人產生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看上去,它更像是蒸汽時代的產物,而非來自太空時代。這個東西真的曾經環繞過月球、而后又重返地球嗎?
40年過去了,我們自身在技術方面遭遇到種種挑戰,從尋找瘧疾和艾滋病病毒疫苗,到研發出廉價、高效且不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產能方式。如果我們能夠把人類送上月球,為什么我們不能實現這些目標?
我們來更深入的探討這一問題: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能在月球上行走,得益于政府的管理、政府的資金、以及政府最聞名于世的雄心壯志之一。那就是美國總統肯尼迪(Kennedy)在1961年的宣言:“我認為,這個國家應致力于在這10年內,實現把人類送上月球并使其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在此期間,沒有任何一個太空計劃會比這更加震撼人心、或在長程太空探索方面更加重要。”
您已閱讀37%(533字),剩余63%(90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