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年,明王朝的皇家海軍在結束其“七下西洋”的炫耀性航行之前,中國人的艦隊曾經是印度洋上最強大的力量。掛著竹帆的巨大紅色船只,為中國皇帝帶來了無數遙遠國家的“朝貢”,也成為了后代中國青年們“不高興”時一定要說的故事。在他們的故事中,中華帝國是一個極為發達,但又受困于自身過高的道德標準的仁慈國家。它花費巨資組織的大航海,其目的僅僅是為了促進文明的交流和維護世界的和諧。當遇到“貪婪”、“冷酷”的西方冒險家時,古老的東方帝國因道義而失去了印度洋,以及走向資本主義的機會。這個故事提醒中國的領導者,不要因為原則和道義而失去機遇。
似乎并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從這個故事里吸取了教訓。5月12日的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馬朝旭明確地告訴記者,英國《泰晤士報》關于“中國企業在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Hanbantota)建設軍港”的報道是不屬實的。這個已經由中國投資三億美元的龐大工程,只是一個一般的商業項目而已。顯然,與中國在印度洋上援建的孟加拉國吉大港(Chittagong)、巴基斯坦瓜德爾港(Gwadar)、緬甸實兌港(Sittwe)一樣,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也將是一個純粹的民用港口,與中國和中國在印度洋上的利益沒有關系。同理,這個港口在斯里蘭卡內戰結束、中國海軍艦隊重返印度洋、中國航母熱升溫的2009年開始大規模建設,也不過是巧合而已。同樣可以期待的是,中國雖然經常說要建設“和諧海洋”,但是現在沒有,將來也永遠不會用軍事手段來做到這一點。
遺憾的是,與六百年前不一樣,這次中國的態度沒有能得到南亞所有國家的普遍理解和支持。關于漢班托塔港口問題,我的一位來自新加坡的朋友說:“新加坡的繁榮是建立在航運上的,每年給過海峽的船只加油就超過三千萬噸。現在航線上要出現一個跟新加坡差不多大的漢班港,而且幾乎所有到新加坡的船都要從那里過。到2020年漢班港建成的時候,新加坡的衰落是必然的。”而印度似乎也對中國修建的這個可以停航空母艦的“民用”港口表示關切。2月28日,印度開始建造其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藍天衛士”號。6月,印度軍方人士更表示,要向與中國有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增派六萬名士兵。雖然不能說這是針對中國的反應,但是,如果中國領導人的目的真是“為了促進和平”的話,那么他們無疑沒有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