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殘酷的月份實際上也是最美好的月份之一。經濟數據——特別是來自亞洲的數據——顯得意氣風發,足以引發“V型復蘇”之說。工業生產強勁回升,出口跌勢趨緩,而庫存已經縮減。那么,5月份怎么了?
5月份的數據從周一開始大量出籠,表面數據沒有多少鼓舞人心之處。中國官方采購經理指數(PMI)環比略微下跌。韓國出口(該地區的風向標)較去年同期暴跌28%,遜于預期,且跌幅遠大于4月份的19%。泰國也拋出了難看的消費價格通脹數據,準確地說是通縮。亞洲市場決心把杯子看作是半滿的(而非半空),在周一大幅走高。這有其道理。最重要的數據,即中國的PMI,仍保持在50以上,表明處于擴張狀態。而且,5月份數據歷來都比4月份低,因此非常輕微的下跌可以解讀為好事。
中國的背景仍然沒有改變。政府給經濟強力充電,而它也有資金和影響力這么做。雖然出口下降,但占經濟產出逾40%的固定資產投資仍在大幅上升;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大約一半的增長與政府支出有關。但正如周一的數據所顯示的,像其他政府一樣,一段時期內,北京仍須坐在駕駛席上。根據花旗集團(Citigroup)的數據,中國最大的兩個集裝箱碼頭5月份吞吐量同比下降15-20%,環比持平。中國外貿商品有一半通過這兩個碼頭發運。韓國的出口情況類似:5月份前20天,對中國的發貨量同比下降21%,僅略低于4月份。
您已閱讀79%(574字),剩余21%(15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