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熟人的兒子最近在一家全國性報社找到了一份好工作。過去幾個月,我一直在閱讀這個小伙子——讓我們叫他德里克(Derek)好了——寫的文章,令人高興的是,這些文章是如此具有獨創性。上周,我遇到他的媽媽,我告訴她,她的兒子非常有才氣,她一定為他感到驕傲。她轉了轉眼睛不屑地說,他并非一直那么出色。15歲時,他就被一所公立綜合學校開除了,從此他灰溜溜地中斷了學業,誤入歧途地度過了他十幾歲的青春。于是我問道,他是如何獲得這份牛津和劍橋(Oxbridge)畢業生都夢寐以求的工作的呢?
她說,德里克20歲出頭就決定,他希望成為一名記者,且壓根不接受“不行”這樣的答復。他幾乎是住在他所中意的報社門外,用電子郵件對其進行狂轟亂炸,直到最后被錄用為一名沒有報酬的實習生。他靠夜間在一家醫院當門童來獲取經濟來源,直到最終拿到了正式合同。
我們都愛聽失敗者的故事,上面這個故事令我興奮不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似乎有悖于每一位望子成龍的家長的看法,即如果孩子在學業上步入歧途,他們的一生就毀了。無論在倫敦還是紐約,都存在著一種狂熱的觀念:即通往成功之路始于3歲左右。讓孩子進入合適的托兒所,對于他們將來進入哈佛(Harvard)或劍橋之流的學府至關重要。而如果孩子最終未能連續取得A等成績,那么他們一生獲得成功的機會顯然會非常低。
您已閱讀28%(556字),剩余72%(146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