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近來的好轉,正催生出一種危險的樂觀情緒,幾乎是在蓄意漠視今后的困難。未來的歷史學家將把2008年作為亞洲發展模式破產的標志性年份。過去20年間,這種模式為亞洲經濟的迅速增長提供了主要動力。而未來10年,將迎來通往新發展模式的艱難轉型期。不幸的是,許多亞洲國家正在施行的危機應對政策,雖然可能暫時推動增長,卻只會加大轉型的難度。
亞洲發展模式——中國是一個強勁增長的典范——的核心,是旨在調動高水平的國內儲蓄、并把巨額投資輸送到產能建設的各項政策。這些政策通過制約消費推高了儲蓄水平,盡管與此同時,也迫使國內生產迅速增長。亞洲發展模式的后果之一,就是數十年來,生產一直超過消費。當一個國家的產出超過了消費,它就必須實現貿易順差,出口過剩產能。因此,亞洲模式要求貿易順差高高在上且不斷擴大,使亞洲制造商能夠生產遠遠超出亞洲消費者購買力的產品。
但如果沒有其它地區的貿易逆差,就不會有(亞洲的)貿易順差。亞洲模式的一個根本條件是:外國人能夠維持必要的貿易逆差。實際上,只有美國經濟及金融體系的規模和靈活程度能夠勝任這一角色。換言之,亞洲模式隱含著一場豪賭——即押注于美國繼續維持并擴大其巨額貿易逆差的意愿和能力。
您已閱讀32%(505字),剩余68%(107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