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紅了,馬路邊賣廉價光碟的小販最有說服力。某天,突然看到寫的歪歪斜斜的“周立波 笑侃三十年”的小紙板掛的到處都是,你就知道,這個男人火了。這并不意味著它只是在草根階層中火爆,周立波本月在上海美琪大戲院的票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售罄。380元的內場票更是緊俏,早在演出正式開始前,一些新型“黃牛”已經在淘寶上炒高了票價。本來我很想去湊熱鬧,誰料,那天遇到票務公司的朋友,問有沒有周立波的票?人家連連搖頭,說:拜托,出錢你現在也買不到啊。果然,登陸票務公司網站,別說贈票了,真是買也買不到,只能候下一季。朋友還說,最牛的是他沒有媒體票、公關票,整個一愛買不買、愛看不看的心態。對照周立波說自己不要上春晚,要拿春晚“郎在一邊,讓伊昆著,就叫郎昆”的經典段子(晾在一邊,讓它睡著,戲謔春晚總導演郎昆),其牛氣是完全相通的。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近年來卻一直困惑自己在文化事業上的平淡表現。和金融業迅猛發展鮮明對照的是文化產業不進反退。要知道,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在經濟、文化領域都占據傲人地位,大量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導演、藝術家居住在上海,為這個城市留下了豐厚的寶藏。那時的上海領風氣之先,不敢說的話,不能發表的作品,最時髦的影像,最時尚的潮流都從上海蔓延至全國。然而,如今上海的文化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大量文藝家北遷,電影中心更是直接從上海移至北京,雖然影視劇中仍有不少當紅上海藉明星,如陸毅、孫儷、黃奕等,但其大多隸屬于北京的經紀公司。近年來,北京出了個郭德綱、東北的二人轉在“趙家班”的帶領下紅遍全國,上海本土的滑稽戲還在靠姚慕雙、周柏春的名字撐場面,新一代的領軍人物再不出來,真讓人懷疑這個“土特產”會不會也漸趨沒落。周立波出現后,盡管從通常意義上講,此人的歷史并不算清白(曾因傷害罪入獄),要知道上海對于藝術家的“德藝雙馨”歷來是有要求的,他仍然被上海的高層領導接見,并被寄予厚望。
周立波的特點是說上海話的,故而所有的段子也是給上海人聽的,當然包括久居上海的江浙人。本質上,他的段子中充滿了作為上海人的自豪感,即便是自嘲,也是帶著優越感的自嘲。他說不跟郭德綱同臺演出,因為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搞不到一起去;他說東北人不見得比上海人彪悍,因為流氓出在上海,上海人不高興了,就說一句“拿伊做忒”(把他干掉),去“做”的都是東北人。這些段子現在被奉為經典,壓抑許久后,上海人終于有人代言了,委屈終于有出口了。要知道,在中國,上海人的口碑并不像這個城市的樓那樣高。贊美一個上海人的通常說法是“你真的一點也不像上海人!”這個在周立波的段子中也出現過。所以,上海人喜歡周立波那真是太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