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化正從銀行蔓延到汽車制造商——美國政府可能會成為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多數(shù)股東。但在達成協(xié)議之前,華盛頓方面應該想一想前車之鑒:英國利蘭(British Leyland)。
英國政府曾在1975年對這家境況不佳的汽車制造商進行了國有化,英國利蘭當時的員工總數(shù)為18萬人,汽車供應量占到英國的35%。在實施國有的13年內,英國政府向利蘭注資34億英鎊(相當于現(xiàn)在的112億美元),但其規(guī)??s水后的后繼者羅孚集團(Rover Group)依然難以生存,并于2005年宣告破產,英國國有汽車制造商從此不再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如今,前利蘭旗下企業(yè)僅剩3萬個就業(yè)崗位。
這段傳奇故事給我們的第一個教訓是:規(guī)模較小、管理良好的集團試圖通過收購規(guī)模較大、境況不佳的集團來擴大規(guī)模時,要加以警惕。英國利蘭所遭遇的困境,就源自利蘭汽車公司(Leyland Motor Corporation)在1968年通過與英國汽車控股(British Motor Holdings)合并來擴大規(guī)模的嘗試。意欲收購克萊斯勒(Chrysler)和通用汽車歐洲子公司的菲亞特(Fiat)首席執(zhí)行官塞爾焦?馬爾基翁內(Sergio Marchionne),你得留神了。
您已閱讀49%(523字),剩余51%(54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