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召開在即,二十國代表團懷著各自的期待抵達倫敦。從全球經濟刺激計劃,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到改善金融監管,整個世界都在關注占全球GDP近90%的G20成員將在哪些問題上達成共識?此次G20峰會上一個熱點話題,明顯與中國聯系在一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峰會前夕,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和副總理王岐山分別在央行網站和《泰晤士報》撰文,呼吁改革IMF,增加中國在IMF中的話語權,并推動IMF在世界經濟中獲得更大作用。中國此言一出,立刻引發全球范圍的熱烈討論,新興市場國家對此普遍支持,而歐美決策者則出言謹慎。
在隨布雷頓森林體系誕生的兩大機構——世界銀行和IMF之間,中國同世行合作較多,同IMF的關系則相對疏遠。此次,中國決策者對IMF表達的興趣和期望前所未有,王岐山表示中國除了要求增加對IMF帶表決權的出資外,還愿意買入IMF債券,以擴大IMF資金池。周小川甚至進一步希望通過IMF及其管理的特別提款權(SDR)的轉型,以SDR取代美元作為世界的主要貨幣。
但現實中的IMF和中國期望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首先,今天的IMF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國際組織——IMF成立60多年來發揮的實際作用非常有限,并且近十年來進一步被邊緣化。1945年,IMF成立時,人們對其設想是保證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平價制度的穩定,即在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扮演匯率穩定者角色。然而IMF的存在并未防止美元同黃金,西方主要貨幣同美元間的固定兌換率在上世紀70年代瓦解。IMF此后逐漸轉型為“救火隊長”——為發生金融危機的成員國提供緊急援助。但IMF在撥出援助貸款的同時,通常對成員國提出附帶的經濟改革條件。在1997/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就對IMF“貸款+藥方”的做法非常不滿。此后,很多亞洲國家都吸取教訓增加外匯儲備,避免被迫求助于I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