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決定阻止可口可樂(Coca-Cola)對匯源果汁(Huiyuan Juice)的24億美元收購計劃(這本來將成為迄今最大規模的外資收購中國企業交易),是不明智的。作為去年8月實施的中國《反壟斷法》迄今遭遇的最大考驗,這一里程碑式的決定,不僅發出了中國不對大筆交易開放的信號,還為某些外國政府提供了強有力的說辭,它們本來就在對中國的海外投資表示緊張。結局很可能是,涉及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活力的大型經濟體的跨境交易將會減少,各方倒退到保護主義行為。這正是中國領導人一直表態反對的。也正是這種舉動加劇了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大蕭條。
中國商務部的反壟斷部門人手嚴重不足,該部門發布的拒絕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簡短決定(只有一頁)缺乏清晰度。它援引中國新實施的《反壟斷法》第28條,該條讓官方在“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情況下采取行動。在本案中,中國監管機構似乎非常強調“可能”這個詞,而不那么強調“集中”(盡管對于果汁業收購來說,“集中”或者“濃度”是一個貼切的詞)。雖然可口可樂控制著近50%的汽水飲料市場,但它在果汁市場只有8%的份額。即便加上匯源的42%左右市場份額,按多數定義也不至于構成壟斷。中國監管機構對可口可樂可能捆綁銷售其飲料產品表示關切,但該機構完全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付此類濫用行為。
更可信的解釋是,中國監管機構是在回應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反彈,中國網民發起了一場憤怒的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互聯網運動,對受人喜愛的品牌可能落入外國人之手加以指責。他們的情緒與匯源董事長朱新禮的直率評估形成反差,朱新禮認為,企業家應當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