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各地的企業行走,人人的眼睛都盯著北京的“兩會”。說到經濟復蘇,業界的聲音分兩派,一是有戲,一是沒戲。我是“有戲派”。我從來以為,那些預言中國會死的人,肯定比中國要死得早,這不是詛咒,是歷史的觀察而已。
那么,怎么一個“有戲”法,大家分析,又有很多條路徑。
聲音最洪亮,也最受歡迎的觀點有兩個,一是減稅,二是壟斷產業的市場化改革。對此,我當然是舉手舉腳地同意。但是,可能被執行的概率很低,原因很簡單,一是中央稅收在銳減,據央行2月份公布的數據,2008年全年,全國財政收入的增速較上年降低12.9個百分點;全國財政支收支相抵,發生赤字1110.1億元。赤字出現了,剛性開支本來就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大幅度的減稅,沒了可能性,其實在去年的10月份,財政部就明確表態把這個門給關死了。市場化改革的空間也幾乎沒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主義全面返潮的今天,獨獨要中國加快市場化變革,幾乎是一個笑話,無論是“四萬億”還是最近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您已閱讀25%(430字),剩余75%(125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