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薪酬辯論中聽到的觀點之一是,華爾街的獎金制度——正如美林(Merrill Lynch)前首席執行官約翰?塞恩(John Thain)所言——是用來“獎勵天才”的。盡管我發現“天才”的概念存在爭議,但我完全同意,激勵是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核心,不過肯定不是指“那種”激勵方案。
實際上,普遍實行的激勵方案與真正的“激勵”機制背道而馳:它鼓勵了某種形式的風險隱藏和延遲崩盤。這是銀行周期性地發生相當于過去所有盈利的虧損、歷史上從未賺錢的原因——雖然銀行家發了橫財。此外,正是這種激勵方案讓我們陷入當前的金融危機。
舉兩位銀行家為例。第一位比較保守,他每年實現1美元的穩健回報,沒有崩盤的風險。第二位看上去同樣保守,但通過復雜交易產生穩定的收入,實現了2美元的收益,但有時肯定會崩盤,虧損掉所有的盈利,甚至更多。因此,當第一位銀行家可能在競爭壓力下最終失業時,第二位銀行家自己卻好過得多。原因何在?因為銀行業和真實的風險無關,而與被感知的收益波動相關:你七八年來連續獲得穩定的獎金,隨后當發生虧損的時候,你不會被要求付出什么。你造成的虧損被歸咎于“系統性危機”或“黑天鵝”,而你甚至可以重新開始。由于你不用吐出以前獲得的薪酬,在這種激勵之下,在獲得一段時期的穩定收入后,你將會進行那些偶爾會崩盤的交易。
您已閱讀29%(549字),剩余71%(13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