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年底,美國的赤字可能會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10%(在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8.3%的樂觀預測上,加上財政刺激計劃支出)。如今重生的凱恩斯主義者似乎已經忘記,他們開出的赤字型財政刺激藥方,最有可能在多少有些封閉的經濟環境下起作用。但如今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各國政府間不協調的恣意揮霍更有可能導致債券和外匯市場動蕩,而非經濟重新增長。
有一條更好的出路,但方向截然相反。目標決不是增加債務,而是削減它。必須采取兩項措施。首先,事實上沒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必須重組——這個詞比過時的“國有化”更合人心意。現有股東將不得不面對資金虧損的現實——太糟糕了,他們本應對經營其銀行的人更警惕一些。政府將接管銀行,在對虧損進行大額減記后,進行大規模資本結構調整。債券持有人可能不得不接受債轉股,或是20%的“折扣”(扣減所持債券的價值)——毫無疑問,這令人失望,但與雷曼(Lehman)破產所受的損失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上述激烈手段已有先例,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初對瑞典銀行業危機的反應。關鍵點在于要避免政府統馭金融領域的噩夢。美國最不應采取的措施是,讓所有銀行都像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或(更糟糕的是)像美國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那樣經營。政府對瀕臨倒閉的大型銀行施以援手,是旨在避免銀行業全面崩潰災難的權宜之計,并非社會主義取得了遲到的勝利。不應該也決不能阻礙私人部門成立新的銀行。因此,資產重組只能是僅此一次,政府不應長久提供擔保或財政補貼。應制定一份例如10年內 “再私有化”的明確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