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旅居海外的中國人來說,春節究竟有多重要?在異國文化和習俗的影響和熏陶下,本土文化是逐漸淡出呢,還是愈發顯得珍貴?這個問題,對于毫不在意任何節日的我來說,原本無所謂。所有的傳統節日,就算在中國,也越來越商業化,節日本身的傳統意義和習俗,尤其在年輕人看來,越來越模糊不清。作為一個聚集了多元化民族和種族的國家,美國的公共假期仍然以基督教教義為主,但各種不同的其他節日,還是頗為熱鬧。比如中國新年,也算是個比較廣為人知的節日,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微妙和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化在美國也成為了一種時尚,美國人已經不滿足于在中餐館吃吃宮保雞丁,他們想更多了解和認識中國的渴望,逐漸強烈起來。
今年春節,對我來說,已經是在海外度過的第N個了。以往怎么過的,完全沒有印象,不過是糊里糊涂混過來的,頂多是叫些朋友吃一頓罷了。但這一次,我卻早早地上了心,原因說來比較老套——為了教育下一代。
我的朋友李老師,作為當地小學“中文浸透教育計劃”的老師,上個月就開始發愁,要給她的學前班和一年級班學生安排春節演出和壁報。說起這個“浸透教育”,也就是Chinese Immersion Program,這幾年來在美國的公立和私立小學逐漸盛行。它的實施方法,就是班級老師采用全中文教學。數學、科學、手工等科目,全部用中文來教,一點兒英文不摻,至于中文課本身,當然更不用提了。報名參加“浸透計劃”班的學生,并非清一色華裔。李老師的兩個班,80%以上都是非華裔學生。中文作為一種外語,在美國的教育體制中,越來越受重視,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把掌握中文作為孩子將來可以持有的一種特殊技能來培養。就像在中國的英語熱,美國的中文熱同樣火爆,完全可以用“從娃娃抓起”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