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春天,翻譯家董樂山先生訪美歸來,向我們談及托夫勒的新書《第三次浪潮》在美國產生的巨大影響,并為《讀書》雜志選譯了該書的主要觀點。這篇書摘在同年第11期、12期上連載。后來我在出版社工作的同事朱志焱等翻譯了全書,三聯書店于1983年出版了中譯本。
起初,該書首印雖然只有3000冊可還是乏人問津,不久,由于國家高層關注在世界興起的新技術革命浪潮,結果讓托夫勒的這本書一下子成了暢銷書。倉促之間出版社趕印不及,第一版一度成了只有憑部級介紹信才能購買兩冊的內部供應書。在后來的幾年中,單單是三聯書店的這個譯本,累計印數就高達86萬冊,如果再加上其他譯本,大約有幾百萬冊之多。托夫勒這本書還帶動了一大批同類譯作的出版熱潮,如法國學者施萊貝爾的《世界面臨挑戰》、奈斯比特的《大趨勢》等等。一本書還讓中國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未來學。
科學實驗表明,只有和外界進行連續的信息交換,人們才能保持正常思考能力。如果與外界信息隔絕,那就意味著人類理性喪失的開始。至少從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中國文化基本上與外界保持隔絕狀態。在整個“文革”期間,既沒有給老百姓漲過一塊錢工資,也沒有為城市居民修建過一棟住宅樓,在老百姓的生活世界里,時間停止了。
您已閱讀21%(516字),剩余79%(190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