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歷史從來不會如此簡單。在毛澤東逝世后的兩年內,共產黨內部斗爭激烈,持續不斷。鄧小平一向認為,教條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過分的國家干預,將把經濟引向死路。由于“右傾”,鄧小平在文革期間曾被迫在一家拖拉機廠勞動。
不過,現在是總結歷史的好時機。鄧小平的中國一直務實地把資本主義與共產黨對國家的控制相結合,這種做法已持續了30年,比毛澤東的中國多出1年——毛澤東的中國隨著紅軍的勝利于1949年誕生,隨后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瘋狂。那么,這30年為中國和世界帶來了什么?
毫無疑問,這30年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經濟繁榮。到1978年,中國開始從毛澤東晚年造成的粗暴的混亂中恢復。中國憑借其龐大的規模,當時已是全球第10大經濟體。但中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人均年收入仍低得可憐,僅為190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75位。30年接近10%的復合年增長率已使中國的人均收入增至約2500美元,在富裕的東部沿海地區,這一數字還要高出許多。盡管全球排名仍僅為第132位——其它國家也并非停滯不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排名第二。
您已閱讀31%(499字),剩余69%(111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