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中國過去20年的發展主流,是國家資本主義及伴生的特權資本主義,其它形態的本土經濟活動都是在它們的夾縫中討飯吃。在說明這樣的發展模式必須轉型時,我得先列舉幾個他人常年研究的發現。
清華大學研究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的李教授及其小組發現,中國的社會流動在近20年來,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們關注的主要是,在中國的社會結構中,什么樣的人能夠有更多機會達到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上升,什么樣的人缺乏這些機會?
據他們的經驗研究,改革的前期即1978-1990年間,中國很多社會基層家庭的子女,能夠走出其父母所在的低階層的機會,遠高于1990年代初之后。因為在這之前,中國的教育機會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資源,在社會里分布的較廣泛,家庭所承擔的教育支出較少,主要由國家買單。這樣,很多貧寒子弟可以通過高等教育,在社會里獲得上升的通道。但是,他們的研究發現,1990年代初之后,中國的社會流動變得越來越困難。特別是到了1990年代末及本世紀初,就更難發現大面積的、來自中國社會底層的青年人找到上升的機會——那些既無權也無錢的家庭出身的子女,他們翻身的機會太稀少了。
您已閱讀15%(482字),剩余85%(27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