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是在預測中過度依賴于產出缺口,即產出水平與可持續產出預期之間的差距。這使得政策制定者相信,經濟中一切情況良好,因為通脹得到了控制,增長也未過度。
第六,當事態發生時,人們的自然傾向是去探尋其中的原理,而非分析這一事態能否持續。哈佛教授、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認為,樂觀傾向在華爾街尤其盛行。他表示,在華爾街,“大空頭很難在職場謀生”。
學術界和美聯儲也落入將全球經濟不可持續的特征合理化的窠臼。哈佛大學的里卡多?奧斯曼(Ricardo Hausmann)和費德里科?施圖爾辛格(Federico Sturzenegger)在200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讓人們對以下可能性激動不已:金融“暗物質”將防止全球經濟“大爆炸”。該論文的結論是:不相信這種暗物質,“使分析師預測將發生危機,而這種危機出于很好的理由,仍不可捉摸”。
您已閱讀27%(380字),剩余73%(101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