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農場很大,即使走兩個多小時也走不出去。父親給我看他畫的農場地圖說,這里有數十萬畝耕地。這個農場是日本人留下的,原來是鹽堿地,由韓國人耕種,后勤服務設施很健全,實現了機械化,糧食品種優良,奶牛是引進的優良品種,大米很好吃,比北京市日常供應大米好吃得多。那時物資相當匱乏,因為地利關系,我們那里的生活水平比周圍高得多,糧食明顯超過城市居民定量,當時是小孩每月16斤,中低體力勞動是每月25斤,重體力是每月32斤,肉蛋菜很少。當時在農場,肉雖然是定量供應,但是蛋奶菜豆供應卻充分,日常食品是大米白面,而不是華北常見的玉米和高梁。加之有健全醫療, 我們這幫小孩多數長得比較壯,精力充沛,當時學習壓力也不大,很多時間在玩耍之中。
周邊的農村和我們是兩個世界,大街上經常看到是因偷竊農場農作物被抓的農民游街,他們衣衫破舊和骯臟。雖然就住在附近,但他們說的是很難聽懂的方言。保衛人員敲一下鑼,游街的農民就說“我以后再也不敢偷東西了”。當時盜竊已經是很大罪了。后來探親路過北京,對民工吃剩飯震驚不已,這里看到農村極端困難的情況,還有城鄉二元制度問題。中國后來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解決農村的貧困。現在農民生活比那時好多了,但是與城里人差距還是很大。
那時,蘇聯是中國敵人。當時的美國也被認為是中國好朋友,雖然也看到美國兵掉在越南人挖的陷阱里漫畫,但那是早幾年的作品。記得農場曾放過一部介紹美國農業的電影,一位有9000英畝的美國農場主還來我們這里交流。農場的人們都議論美國農業效率真高——我們這里其實只需很少人就夠了,我們本來就有大型捷克的聯合收割機和播種機。后來才知道,美國農場不要很多人,是因為有發達的農業服務組織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