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經濟問題都有政治含義。這里的 “政治”,用的是孫中山的定義 ——眾人之事。經濟當然是眾人之事,不過,只有當眾人的利益不一致的時候,經濟事務的政治含義才足以變成“問題 ”。利益不一致的程度愈高,經濟問題的政治含義就愈嚴重。
舉個實例吧。上世紀80年代中,中國的廣東省率先開放,廣東人民也率先富裕。富起來的人民,購買力就比別地方的人民強。與廣東比鄰而居的江西農民,當然歡迎出價高的廣東人來收購自己生產的大米和生豬。這樣,問題來了:江西的大米生豬源源不斷賣給廣東,江西城市的供應怎么辦?要江西的城里人競爭出價嗎?他們出不起,因為江西尚未開放,城里人的工資比不過廣東人。
出不起價,江西人民難道就不吃米不吃肉?當然沒有這回事。江西人民不能競價,但他們可以找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當然管不了廣東的需求,但可以管江西農民的供給。于是政府下達指令,封鎖粵戇邊界,江西農民在完成農副產品交售任務之前,不準把大米生豬賣給廣東。
您已閱讀20%(403字),剩余80%(166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