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童年記憶要么是可愛的,要么是痛苦的。在影片開始的時候,肯尼斯·布蘭納(Kenneth Branagh)導演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將所有重點都放在了前者身上。場景是黑白的。在北愛爾蘭首都的后街小巷里,孩子們咧著嘴笑,在連棟房屋前玩耍。父母享受陽光。但那天的日期正好是:1969年8月15日。歷史學家看到這個日子,就知道應該緊張了。在現實生活中,那個月整個地區爆發了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宗派騷亂。暴力的陰影出現了。鏡頭開始抖動。然后,孩子的玩具盾牌被用來防御真正的磚塊。
在貝爾法斯特,甜蜜與恐怖并存。對導演布蘭納來說,這個故事具有個人意義:那年夏天,在他9歲那年,北愛爾蘭的動亂升級,他的父母離開北愛爾蘭去了英格蘭。黑白影片往往會討好各類大獎的評委,這部影片令人想起另一部回憶錄——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執導的《羅馬》(Roma)。但如果說《羅馬》是一部所謂的“高概念電影”(High Cenema),那么《貝爾法斯特》則是一部略有不同的電影。這部橫跨藝術影院和多廳影院的電影,是一部充滿挑釁意味的關于恐懼和損失的電影。以小主人公巴迪(Buddy, 裘德?希爾飾)為例,他代表著小時候的布蘭納——他那爽朗的笑容就像是來自一個麥片廣告。
電影沒有提起這家人的姓氏,而巴迪是整個家庭的寵兒。他們生活在自己脆弱的田園詩般的生活中——天主教街道上的新教徒工人階級,在兩個社區都有朋友。在1969年,這一切都變得不可能了。這座城市充滿了英國軍隊和宗派間的仇恨。然而,在他們自家的四面墻之內,家庭是堅如磐石的。男孩的父母由杰米·多南(Jamie Dornan)和凱特里奧納·巴爾夫(Caitriona Balfe)飾演,他們拒絕向暴力屈服。他們也明顯地仍然相愛。在一段令人眼花繚亂的橋段中,“爸”為“媽”唱了《永恒的愛》(Everlasting Love),而且顯然是發自內心。他的祖父母不那么情感外露,但同樣堅定:扮演祖父的西亞蘭·海恩斯(Ciarán Hinds)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扮演祖母的朱迪·丹奇(Judi Dench)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