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JD?萬斯(JD Vance)選擇去了科茨沃爾德度假。你可能還以為丹?奎爾已經夠奇怪了。盡管那里風景宜人,如今美國人對這個地方的癡迷(艾倫?德杰尼勒斯就住在那里)還是讓人一頭霧水。也許他們真以為英國的“1%”都聚在那里吧。澄清一下:倫敦的精英們確實會在一個風光秀麗、離得也不遠的鄉下置辦第二居所——只不過那個地方叫法國。
把他的選擇放在更廣泛的Maga試圖影響英國國內生活的努力中來看,就更有道理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拿移民和犯罪問題“折騰”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抨擊薩迪克?汗(Sadiq Khan)。萬斯本人也對我們的言論自由法律不滿。涌入倫敦的美國人——在高檔社區里,他們的口音如今與法語、阿拉伯語一道,成為背景音——并非全都是為躲避特朗普而來的自由派。也有右翼科技圈的存在,而且對本土政治興趣濃厚。
為什么會這樣?畢竟,我們只是一個悄然邁入暮年的中等強國,而本世紀的走向將由別處決定。所以,很可能是語言的緣故。說英語的人,比起德語或日語使用者,更容易關注英國的動態。結果就是,英國經常成為那些高聲疾呼、卻知之甚少的意識形態斗士的“熱心關注”對象。考慮到他們手中的資源,MAGA派干預公共生活的潛力不可小覷。看看魯珀特?默多克幾十年來的影響力就足以說明問題了。英國是少數幾個歐洲國家之一:它雖然本身并非世界最強國,卻恰好說著全球最強國所使用的語言。(你或許會舉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例,但它們曾經的龐大殖民地——墨西哥和巴西——如今并不是超級大國。)某種程度上,這個國家幾乎天生就容易受到外部勢力的滲透與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