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過去8個月內的第二次,全球未能就抗擊塑料污染達成一項全球條約。在此之前,國際社會也經過兩輪努力才達成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協議。
九個月前,在阿塞拜疆舉行的一場堪稱史上最糟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專制的東道主、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Ilham Aliyev)在開場時稱石油和天然氣是“上帝的饋贈”,并抨擊西方政府一邊購買其國家的天然氣,一邊說教化石燃料問題。而這還是在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開始極力延長化石燃料行業壽命之前;與此同時,記錄顯示全球氣溫已飆升至現代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水平。
在全球努力保護日益遭受全面破壞的環境方面,20年代初期注定不會留下好名聲,尤其是在氣候變化連鎖效應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在距離今年年度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COP)召開不到90天之際,重新審視過去30年來氣候政策制定方式的壓力已無法忽視。一些改革設想并無助益,許多只是小修小補,但也有一些主張足以鼓舞全球80%希望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采取更強硬行動的人群。遺憾的是,所有這些想法大概率都趕不上今年的COP。2023年,當巴西被選為主辦方時,人們曾感到寬慰,這不僅因為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誓言將氣候政策置于優先位置。
您已閱讀33%(550字),剩余67%(113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