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于12月去世,享年98歲。他被稱為“幸福經濟學之父”,這一稱號當之無愧。五十年前,在很難找到對該主題感興趣的經濟學期刊后,伊斯特林發表了一篇題為《經濟增長是否改善人類生活?》的文章。這篇文章播下了后來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的種子。在任何特定社會中,富裕的人更有可能表示他們感到幸福。悖論指出,盡管如此,富裕國家并不比貧窮國家更幸福。國家即使變得更富裕,平均幸福感也沒有提高。
像許多被貼上“悖論”標簽的事物一樣,伊斯特林的悖論并非如此。這很容易解釋——事實上太容易了,因為許多不同的解釋似乎都合理。伊斯特林在1974年自己提出了一個解釋:“增長過程本身產生了不斷增長的欲望”。
《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的聯合編輯理查德?萊亞德(Richard Layard)更具體地指出:在他2020年的書《我們能更快樂嗎?》中,萊亞德認為我們的社會運作如同一個零和游戲,只有當別人失敗時我們才能獲勝。這可以解釋伊斯特林假說所聲稱的模式。
您已閱讀23%(454字),剩余77%(148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