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活動中,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朱啟貴先生,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程實博士,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總法律顧問及首席合規官李鵬先生,分別從經濟學理論層面,以及企業在微觀創新和組織戰略創新的應用層面,為來賓詳細解讀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意義。在全球化新周期內,中國產業結構、社會人口結構、生產力與生產要素結構的全面轉型,需要大家更重視經濟學理論學習。經濟學的智慧在于幫助我們看清不確定時代中的社會現實本質,讓我們擁有客觀而深度思考的能力。雖然各位嘉賓觀察分析的角度不同,但是,他們對于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信心是一致的。

朱啟貴教授
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結構進入深度變化周期,主要經濟體的綜合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地緣政治等諸多因素的變化,加劇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國家之間差距進一步擴大。歷史經驗表明,中國必須依靠新的模式才能在百年變局中占據發展先機,而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新時期經濟發的理論引導。中國社會的整體的經濟增長目標、生產要素結構等各方面都在進行變革和調整。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其中,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最重要的三個特征。在新的發展周期中,我們必須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充分激活內部潛力,保護創新力,保護企業家,保護投資者,全面建設適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軟環境”。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而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全面轉型,是當下需要重點突破的課題。
綜合各方面的客觀因素,我們對中國未來長期的經濟增長趨勢充滿信心。
程實博士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相對短期的概念,而“經濟發展”是一個更長期的時間緯度。“全要素生產力”就是一個國家的科技硬實力和制度軟實力的結合,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基礎。基礎科學的原創性突破、技術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數實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三大趨勢,其中原創性技術突破是最核心的關鍵因素。新質生產力,既是求解中國自身問題的重要答案,也是順應全球經濟升維發展趨勢的理性選擇。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是“存量發展”、“內卷式”發展的問題;而科技創新將會為經濟發展打開“存量的天花板”,基礎科學突破則像是“黃金鑰匙”。在創新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創新突破不僅源自政府和政策的宏觀支持,也源自企業和市場的微觀努力,雙向合力使得中國科技創新及其應用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并朝著更加尖端和前沿的方向穩步推進,這讓我們對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充滿期待。
任何一個社會,超高速增長都是難以長期持續的,一旦經濟體量達到一定規模,整體經濟增速勢必會進入減緩通道,而提振全要素生產率、切換至高質量發展將是實現瓶頸突破、謀求民富國強的必然選擇。2024年IMF上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我們需要明確地看到:全球經濟已經進入加速復蘇的新周期,中國經濟也需要大步跟進、以進促穩。雖然目前市場上有很多不同聲音,但是經濟學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理解社會的發展方向,在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去看清事實、把握趨勢。當下,中國經濟正在更高的起點上,謀求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再出發,這將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動力。我個人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
李鵬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總法律顧問及首席合規官

我更多地從實體經濟角度去思考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增長的路徑應該由傳統的注重規模和速度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對企業來說就是始終追求資源投入產出效率與效果的最優解。
新質生產力的根本目標一方面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是提升傳統的資本與人力資源要素投入產出效率,同時把數據也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加入到整個投入產出過程,共同驅動企業的價值創造,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兩方面的目標實現都離不開創新,具體到我所在的企業,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和業務創新。在中國企業實現跨國經營的過程中,目前第二階段的出海企業以制造業的民營企業為主,他們出海的目的和模式已經與第一階段的出海企業有很多不同。這個階段的企業走出去實現全球化運營,需要考慮所處企業與行業生命周期曲線的不同階段特點,明確微笑曲線的躍遷類型,以及如何找到并銜接好第二增長曲線。對于人才的培養和職業發展,我提出了“四懂”原則:懂自己的專業,懂公司的業務,懂如何承擔管理職能,懂自己所在行業的發展規律。要實現個體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用長期主義打造“T”型人才,通過持續豐富知識結構、能力素養以及工作經歷的組合,把“一橫”畫得更寬,“一豎”畫得更深,從而形成自己的比較競爭優勢。
作為傳統油氣行業企業,我所在的公司通過持續的業務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在過去四年中領先國內外一流同行率先走出了行業周期的低谷,并創造了盈利年均復合增長率175%的優異業績表現。其中,大約有一半增長來自于創新的貢獻,這就是一個現實的、通過踐行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案例。為了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企業需要學會如何在宏觀環境、中觀行業層面進行系統分析,根據個體差異去思考微觀企業的應對之策。其間,應盡量避免由于以偏概全的認知偏差,而導致在戰略制定中造成的重大決策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