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讓我們來回顧,這位在首相任期內飽受爭議的英國政治家始于學生時代的從政生涯。 |
1967年10月,年僅16歲的布朗以優秀的成績考入愛丁堡大學,卻在一場橄欖球比賽事故中導致視網膜脫落,左眼不幸失明,幾經手術才保住右眼。而眼睛受傷的黑暗經歷使得布朗學會了更加堅定務實地做好每一件事。 |
1972年10月,布朗(圖右)因當選為愛丁堡大學名譽校長而備受關注,這也是該校歷史上第一次由學生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他在取得了博士學位后開始任教,并撰寫了一部關于左翼工黨領袖詹姆斯·麥克斯頓(James Maxton)的傳記。 |
1983年6月1日,布朗當選為丹佛姆林東區(Dunfermline East)下院議員,當時與他共用一間辦公室的是另外一位新當選的議員——托尼·布萊爾(圖右)。 |
1994年6月,時任工黨領袖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突發心臟病去世。據報道,當時同為工黨“希望之星”的布萊爾與布朗達成了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以及政府首相,布朗擔任財政大臣,在布萊爾卸任的時候,布朗繼任工黨領袖和首相職務。不過布萊爾后來否認了這項交易的存在。 |
1997年5月2日,身為財政大臣的布朗宣布實施驚人舉措——賦予英格蘭銀行獨立制定基本利率的權力,布朗也因此得到了“鐵腕財臣”的稱號。左圖為布朗(圖左)與時任英格蘭銀行行長的艾迪·喬治合影。 |
1997年10月,布朗堅持主張,英國若要加入歐元區必須考慮五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考慮到在一段時期內,GDP的增幅以及利率、貿易平衡和失業率水平是否與其他歐元區國家保持同步。在希臘財政危機威脅歐元區之際,將英國攔在歐元區之外被視作布朗任內最大的功績。 |
2001年6月7日,布朗與布萊爾聯手為工黨取得了又一次大選勝利,但2001年的大選卻創造了80年來選民投票率的最低值。 |
2003年9月29日,布朗在工黨大會上呼吁該黨回歸其傳統價值理念。他在大會演講中說到:“我堅信,在工黨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刻,我們需要的都不僅僅是程式化的舉措,而是深入靈魂的精神。”這次著名的演講為他贏得了眾多支持。 |
2004年5月1日,布朗在預算赤字增加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大幅提升醫療與教育方面的預算支出。左圖中,布朗提著英國財臣標志性的公文包“紅箱”。 |
2006年9月,由于布萊爾遲遲不公布自己辭職時間,他與布朗之間關系日漸緊張。隨著7名政府官員助手的相繼辭職,布萊爾不情愿地宣布自己將于一年內辭職。 |
2007年6月27日,布朗正式成為首相,入主唐寧街10號。他引用母校格言“我將傾己所能”,承諾將會吸取伊拉克戰爭的教訓,重振政府。左圖為布朗與妻子莎拉(Sarah)。 |
2007年6月30日,英國接連發生汽車爆炸案以及機場撞車案,國家恐怖威脅預警調至最高級別。布朗因其沉著冷靜的反應和處理方法,廣受民眾贊譽。 |
2007年8月,布朗執政以來,工黨對保守黨的領先優勢與2003年入侵伊拉克相比有大幅上升。布朗在遭遇洪災時的快速反應以及口蹄疫爆發時的機敏應對,為他加分不少。不過同時,信用危機開始困擾英國經濟。 |
2007年9月15日,英國信貸市場發生重大動蕩。北巖銀行被迫請求英格蘭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儲戶紛紛要求撤回儲蓄,一度引發“擠兌風潮”。 |
2007年11月,工黨涉嫌收受地產商亞伯拉罕斯的巨額秘密捐款,布朗本人也面臨著刑事調查,工黨財政負責人瓦特隨后引咎辭職。 |
2008年2月17日,在經歷了數月的混亂后,英國政府宣布將北巖銀行收歸國有。左圖為時任英國財政大臣的達林(Alistair Darling)與首相布朗(圖左)。 |
2008年5月2日,工黨在地方選舉中遭受40年來最慘重的敗績,倫敦市長的職位也被保守黨人鮑里斯·約翰遜奪走。 |
2008年10月3日,布朗宣布改組內閣,重召昔日的政治對手彼得·曼德爾森出任商務大臣,這是曼德爾森第三次入閣。 |
2008年11月6日,工黨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在蘇格蘭格倫羅西斯選區議會下院議員補缺選舉中獲勝,被媒體稱為“不可思議的勝利”。這次勝利被視為民眾對政府迅速果敢地應對金融危機的肯定。 |
2009年4月2日, G20峰會在倫敦召開。布朗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全球新政”,旨在將擴大公共開支刺激經濟的行動從一國擴展到全球。 |
2009年5月,布朗又一次面臨著令人尷尬的開支丑聞——包括布朗和多名內閣大臣在內的政府高官涉嫌利用議員身份,騙取公職補貼。 |
2009年6月4日,工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再度潰敗,得票率僅為15.3%,創百年以來的新低。這次慘敗被認為是工黨的“災難性”打擊,顯示出民眾已對執政黨逐漸失去信任。 |
2010年4月6日,布朗前往白金漢宮,請求女王下令解散議會。隨后他回到唐寧街10號,宣布將于5月6日舉行大選。 |
2010年4月15日,英國舉行歷史上首次大選電視辯論。本以“配角”身份出席的自民黨領袖克萊格(圖左)表現不俗,布朗則排在最后。媒體普遍認為,英國三黨并駕格局有望形成。 |
2010年4月28日,布朗在訪問支持工黨的選民時,背地里稱向他提出尖銳問題的選民達菲女士為“偏執狂”,不料身上的無線麥克風未關閉,使此言論被英國廣播公司直播。事后布朗雖然登門道歉并得到原諒,但仍給英國工黨的參選形勢造成惡劣影響。 |
2010年5月7日,大選結果顯示產生了“無多數議會”(hung parliament),戴維·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贏得最多席位,工黨排第二,獲得了258個席位。 |
2010年5月11日,布朗宣布辭職,并表示挑選新工黨領袖的過程可以立即開始。盡管此舉意在犧牲自己,換取自由民主黨與自己所在的工黨組建執政聯盟,但并未奏效。卡梅倫領先一步,帶領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成為唐寧街10號的新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