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Philanthropy),起源于希臘語中的 "philos"(意為愛)和 "anthropos"(意為人類),其核心體現了 "對人性的愛"。 在本期全球領導力對話系列中,我邀請了布洛德藝術博物館(The Broad Museum)的創始董事兼館長喬安妮·海勒 (Joanne Heyler) 。這是一家由慈善家夫婦伊萊·布洛德(Eli Broad)與伊迪絲·布洛德(Edythe Broad)在洛杉磯市中心創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喬安妮·海勒(Joanne Heyler)肖像,阿德里安·高特(Adrian Gaut)攝影喬安妮在布洛德藝術博物館的領導完美的結合了愛、力量與真誠關懷——“一種真正的人性關懷”。她分享道:“我認為,當你從一個傳統的博物館環境中出來時,往往會有很多關于理智和學術的東西。我真正想要做的,并不是放棄這些,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份真正的人性關懷。”
在她的工作中,喬安妮不僅領導團隊打造了一個展現當代藝術的空間,還營造了一個以愛為核心的環境。其中愛——被視為對社區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成為推動創新和包容性的核心動力。
布洛德藝術博物館外觀,邁克·凱利(Mike Kelley)攝影“關于愛”的展覽
喬安妮懷著同情和堅定信念地表達道,在藝術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需要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懷和愛,超越傳統上對智慧和學術的側重。這一轉變并不是要減少學術嚴謹的重要性,而是要通過人性化的關懷和同理心來補充它。這在于理解藝術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人類的努力,并應該被如此對待。這一觀點尤其與年輕一代產生共鳴,他們越來越尋求在文化體驗中的真實性和建立真誠的聯系。
“歷史上,藝術機構往往將關懷和批判性思維割裂開來,但我認為沒必要如此。我堅信,通過這座博物館展示,高水平的學術研究與平易近人和關懷是可以兼容的。不斷探索新路徑并摒棄藝術機構的舊有運作方式確實充滿挑戰。但不得不說,我們不斷增長的年輕多元化觀眾群體以及他們對我們所提供內容的積極回應,都堅定了我繼續走下去的決心,”她說,“我希望未來許多代人都能將藝術和藝術家視為充實生活的關鍵。我相信,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中,我們需要藝術來更好地理解彼此。”
多年來,布洛德藝術博物館一直有意識地關注多元化,在其新增藏品中,一半以上都加入了有色人種藝術家的作品。自 2021 年以來,博物館引進的 14 位藝術家中有 12 位是有色人種藝術家,這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承諾。喬安妮分享道:“我認為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博物館負有社會責任,要展示那些能夠激勵觀眾、為他們在政治與個人層面的希望和憂慮提供思考空間,以及通過理解促進聯系的藝術作品。”
目前在一樓展廳的館藏展覽“欲望、知識與希望(伴著霧霾)”將洛杉磯的多元文化特色置于顯著位置,展出了博物館最近的新藏品,包括洛杉磯本地藝術家恩吉德卡·阿庫尼利·克羅斯比(Njideka Akunyili Crosby)和帕特里克·馬丁內斯(Patrick Martinez)等人的作品。
“欲望、知識與希望(伴著霧霾)”開幕日,法拉·索薩(Farah Sosa)攝影,圖片由布洛德藝術博物館提供這份多元性通過反映洛杉磯居民的眾多觀點和經歷,在社區內促進了文化對話。布洛德博物館以多元化原則為根基,不僅展示了豐富的藝術表達形式,也積極地參與到更廣泛的社會議題討論中。通過策展那些觸及具有挑戰性的社會正義問題的藝術家作品,博物館成為一個平臺,承載了與觀眾深刻共鳴的話題的討論和反思。這樣的承諾彰顯了藝術家作為變革的關鍵推動者的角色,突出了博物館認識到這些對話對觀眾的重要性。這種做法不僅豐富了文化景觀,也通過共同探討和理解復雜議題,增強了社區的緊密聯系。
博物館即將展出的“米卡琳·托馬斯:關于愛(Mickalene Thomas: All About Love)”深入探討了社群內部的關懷、治愈與和解。 托馬斯的作品以挑戰傳統規范和揭示歷史上代表性不足的群體的故事而聞名,完美契合了布洛德博物館對包容性和對話的承諾。這一合作及展覽主題的靈感來源于托馬斯的藝術與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的開創性著作《關于愛(All About Love)》中主題的交集,展示了愛與關懷在社群中的變革力量。
今年夏天,布洛德藝術博物館將揭幕這一全球巡回展覽,展出托馬斯近二十年來的80余件藝術作品。將她納入博物館館藏為觀眾帶來了一個至關重要且獨特的視角,尤其是通過創造沉浸式的家庭場景,反映了她對個人及文化參照在理解和創造藝術中核心作用的信仰。這個理念與布洛德博物館讓觀眾自主參與的辦館宗旨相契合,超越傳統教育角色,尊重個人體驗以及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如喬安妮所述:“展覽深植于藝術家對治愈和社區的關注,將呈現出沉浸式的、如家一般的環境作為她作品的展示背景,這強調了她的一種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理解或創造藝術始于‘家’——你自己的參照系和文化定位。這一做法認可了生活體驗,并將藝術融入生活,而不是把藝術視作孤立且高不可攀的存在。”
選擇以貝爾·胡克斯影響深遠的著作為展覽中心主題,源自于他們與托馬斯的持續對話。這一決定體現了對胡克斯將愛視為動態力量的探索——“愛與被愛是持續的、主動的過程”,與托馬斯在藝術中探索愛的表現及其政治維度之間的共鳴。喬安妮還提到在美國選舉年期間,培養關愛的重要性。她補充說:“這些主題與我們博物館的運營宗旨相一致,米卡琳·托馬斯和貝爾·胡克斯都為我們提供了深刻思考治愈、正義以及如何互相關照的切入點。”
喬安妮還分享道,貝爾·胡克斯的重要著作對她的領導方式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強調了博物館運作中對適應性、成長和集體支持的需求。作為博物館領域的領導者,她認為能夠為工作人員、藝術家以及更廣泛的社區營造支持性的環境是一種巨大的榮幸,并在博物館的各個層面推動合作文化。正是這種合作精神使布洛德博物館成為藝術界的前沿機構,展示了通過關懷、愛和相互尊重,我們能夠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包容和滋養的空間。
“那更深遠的使命”
打造收獲理智之外情感的博物館自有其淵源。三十年前,喬安妮被任命為布洛德藝術基金會(The Broad Art Foundation)的策展人。“在我與已故的伊萊·布洛德和他的妻子伊迪絲·布洛德長期合作的過程中,他們對文化機構,尤其是洛杉磯的文化機構的深刻承諾一直非常明確,那種對更深遠的使命的追求持續地激勵我不斷進行創新。” 喬安妮提到,早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他們開始收藏藝術品時,伊萊就對改變洛杉磯及更廣泛地區的藝術機構和博物館持有清晰的愿景,他常常大膽直言,毫不畏懼地挑戰現狀。“作為我的導師,他的直率和大膽幫助我細化并銳化了我對如何有效地將當代藝術融入公民生活核心的思考,” 喬安妮回憶道。
布洛德藝術基金會成立于 1984 年,是伊萊和伊迪絲·布洛德夫婦致力于藝術領域的慈善事業的開端。同時,他們還熱心于支持公共教育、科學與醫學研究等領域。喬安妮與布洛德夫婦密切合作,她在建立發展藝術收藏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該收藏現已包含大約 200 位藝術家的作品。 她闡述了他們的收藏策略:“多年來,我們專注于深度收藏許多美國戰后重要藝術家如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和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作品,以及 80 年代涌現的藝術家,例如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和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我們仍在持續尋求新的藝術家,我們相信能夠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為他們的作品建立類似的深度收藏。”
伊萊·布洛德經常將他對藝術收藏的熱愛歸功于他的妻子伊迪絲,她是家里最早的藝術愛好者。她與藝術的深厚淵源以及她對藝術家的價值認同,成為布洛德收藏的核心基礎,并奠定了他們與藝術界交流互動的根基。喬安妮描述道:“伊萊每次開始關于藝術的演講時,總是首先感謝他的妻子伊迪絲,是她點燃了他對藝術的欣賞之情,并最終讓他自詡為對收藏’上癮了’。伊迪絲對藝術有著發自內心的深切而個人的感受,她堅信藝術家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她,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不會存在。”
伊萊和伊迪絲·布洛德(Eli and Edythe Broad)肖像,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iebowitz)攝影伊迪絲雖然為人低調,但她從一開始就為藝術收購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至今仍然至關重要。她和喬安妮經常一同走訪畫廊、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博覽會,與藝術家直接交流來深入了解藝術界的最新動態。伊迪絲因她的親切和獨有的幽默感而聞名,每一次藝術家工作室訪問都充滿了溫暖和難忘的印象,她常常帶著禮物,給她們遇到的每一個人留下持久的記憶。
喬安妮說:“伊迪絲對創新藝術實踐的敏銳洞察力和對新視角的真誠接納在整個收藏中都能感受到。最近,她尤其受啟發于洛杉磯的藝術氛圍以及這里不斷增加的藝術家們。” 喬安妮回憶去年她們在洛杉磯唐人街的查理·詹姆斯畫廊(Charlie James Gallery)的一次印象深刻的拜訪,期間她們有機會再次接觸到約翰·艾亨(John Ahearn)和里戈韋托·托里斯(Rigoberto Torres)的藝術作品,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她們在80年代就開始收藏的。“再次見到這些藝術家創作出以洛杉磯唐人街為主題的作品,就像他們在 80 年代創作反映布朗克斯社區的作品一樣,仿佛經歷了一個輪回,” 她懷舊地說道。
喬安妮·海勒(Joanne Heyler)和伊迪絲·布洛德(Edythe Broad),歐文·科拉辛斯基/BFA.com攝影回到80年代,布洛德夫婦意識到公眾接觸私人藝術收藏的機會有限,而公共藝術機構很少能像私人收藏家那樣大規模地快速收購藝術品,并且資源也無法與之匹敵。從一開始,布洛德藝術基金會就與眾不同,在致力于為個人收藏積聚重要作品的同時,更承諾于培育繁榮的文化環境,從而確立了其獨特的使命。該基金會從一開始就被構想為一個獨立于他們私人收藏的實體,專注于通過將藝術品借展給全球藝術機構來使更多公眾能夠接觸到藝術。隨著布洛德夫婦積極地收藏當代藝術,基金會也促進了當代藝術的普及,為眾多博物館提供了展示那些可能原本無法被大眾見到的藝術品的機會。至今,它仍然忠于這一使命,在成立40年來,他們的基金會已為 600 多家博物館提供了超過 9000 件的藝術品借展。
進入21世紀,布洛德夫婦開始關注他們藝術藏品的未來和傳承,隨之誕生了布洛德博物館(The Broad Museum)。該博物館的建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始終驅動于服務大眾的核心使命,打破了批評者預期的那種傳統的“藏寶庫”("treasure house")模式。
這段時期,喬安妮開始更深入地考察藝術機構。她回憶道:“我們曾以多種方式與諸如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LACMA)和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MOCA)這樣的機構合作,這讓我對博物館所面臨的復雜挑戰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大約十年的時間里,我們探索了布洛德藝術收藏 (The Broad Collection)如何能夠在未來更好地服務于洛杉磯的不同方式。” 當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在籌建于2008年對外開放的布洛德當代藝術博物館 (Broad Contemporary Art Museum,BCAM)時,布洛德團隊同時也在尋找建立新設施的場地,作為基金會的藝術儲藏和研究總部。這正是為了便于向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及其他全球機構提供藝術品借展服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評估了不同的選址地點后,目標逐漸演變成創建一個專注于布洛德收藏的獨立博物館。伊萊堅信,由他們的基金會出資并獨立運作的博物館,能夠最有效地實現使布洛德藏品面向公眾開放的目標。正如喬安妮反思這個轉折點時所說:“有兩件事變得明確:我們的收藏在不斷增長,已逐漸達到機構級別的規模和廣度;同時洛杉磯在藝術和文化領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伊萊的影響和贊助——已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領軍城市。”
到 2010 年,在洛杉磯建立一座新藝術博物館的承諾得以鞏固,為未來指明了新方向。他們認識到,一座以全新的、更加開放且當代的方式迎接游客的博物館蘊藏著巨大潛力,能夠在洛杉磯吸引廣泛的藝術觀眾。
重塑博物館體驗
2015年,隨著洛杉磯市中心布洛德藝術博物館的開館,他們的藝術藏品終于擁有了面向公眾的專屬展示之家。“在布洛德,我們關于開放性以及為當代藝術吸引新的更廣泛的觀眾群的想法受到了考驗,”喬安妮感恩而自豪地分享道,“我們不僅通過了這一考驗,還吸引了將近550萬的參觀者——這是我們最初預期的四倍。”
在我們談話一開始,喬安妮就分享了她最大的喜悅來自于博物館成功吸引了如此熱情、年輕和多元化的觀眾,以及她觀察到觀眾們積極地與收藏品互動。“我經常會在博物館開放時去走訪我們的展廳,”她說,“看到這么多人享受著這些藏品,這讓我很開心。就算只是聽到展廳里人來人往的聲音,也讓我真心感到高興。我們是一個極度重視觀眾的機構,因此讓觀眾感到受歡迎和愉悅是我的首要任務。親眼看到這種互動實現,確實讓我作為一位領導者感受到了極大的啟發。”
自開館以來,布洛德藝術博物館已發展成為一個文化樞紐,尤其吸引了那些平時可能不會去博物館的人群。這種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博物館提供了一種當代體驗。博物館的建筑設計摒棄了傳統的僵硬形式,轉而采用流動的設計,讓參觀者可以自由探索并產生驚喜的偶遇,從而將博物館重新定義為一個動態的社交空間。
布洛德藝術博物館外觀,邁克·凱利(Mike Kelley)攝影
布洛德藝術收藏庫窗口,邁克·凱利(Mike Kelley)攝影在實現這一建筑創新方面,迪勒·斯科菲迪奧 + 倫弗洛建筑事務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DS+R) 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如喬安妮所指出的那樣,“迪勒·斯科菲迪奧 + 倫弗洛是將我們對布洛德博物館的愿景變為現實的完美合作伙伴。 他們和我們一樣堅信創造富有想象力、鼓舞人心并具備靈活性的公共空間的價值。” 他們攜手構建了一座超越傳統博物館角色,或者說是“收藏品的中立容器”概念的建筑。”面紗與藏品庫"的設計理念為游客提供了一種層次分明的參觀體驗,其中“藏品庫”位于建筑的中心,存放著那些暫未對外展示的藏品。這個將原本隱藏的儲藏區集中于建筑核心位置的決定,為參觀者的體驗增添了一層神秘感和非凡的透明度。她進一步解釋說:“通過將核心部分打造成一個巨大的雕塑體量,DS+R將平凡的事物升華為詩篇。當訪客們從一樓到三樓再返回一樓,透過主樓梯間的精美觀景窗,他們能一瞥藏品庫內的瑰寶。”
建筑外部的標志性設計,一個由穿孔白色蜂窩狀“面紗”構成,實現了與城市的視覺聯結,進一步消解了博物館與其城市環境之間的界限。這種設計哲學延伸至內部空間,建筑在此起到支持藝術品而非喧賓奪主的作用。高挑的天花板和開闊的展廳空間鼓勵人們輕松流動并與藝術品進行互動。
可達性是一項核心考量,這不僅反映在博物館的布局設計上,也體現在其所處位置及對環境的影響上。布洛德博物館坐落于格蘭德大道(Grand Avenue),去年附近開通的格蘭德大道藝術/邦克山地鐵站(Grand Ave. Arts/Bunker Hill Metro station)進一步提升了便利性。博物館確保了所有人的輕松抵達,為本地和國際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公共交通路線。布洛德博物館還因其注重生態的設計而脫穎而出,于2016年獲得了LEED金級認證,在洛杉磯乃至全美的博物館中都是罕見的成就。喬安妮闡述道:“我們在節能照明、使用生態過濾維護我們綠化的公共廣場、以及實現與公共交通的便捷連接方面的深思熟慮,對于我們規劃博物館設計和為未來世代營造的體驗都至關重要。”
通過這些精心的設計決策和合作伙伴關系,布洛德藝術博物館不僅提升了訪客體驗,還促進了更深層次的人際聯系,為博物館建筑與互動樹立了新的標桿。
博物館的成功不僅得益于其廣受贊譽的收藏和卓越的建筑設計,還源自于他們致力于為日常訪客提供豐富和創新體驗的承諾。這包括多樣化的特展、融合音樂、詩歌和對話的互動項目,所有這些都旨在與廣泛的觀眾產生共鳴。喬安妮說:“我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吸引到這么多公眾,是因為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了哪些傳統藝術博物館的做法在21世紀真正奏效,而哪些我們應該摒棄。”
洛杉磯交匯點(L.A. Intersections),2024年1月,薩爾瓦多·塞哈·加西亞(Salvador Ceja Garcia)攝影,圖片由布洛德藝術博物館提供在開辟重塑博物館體驗的新道路、打破常規的過程中,他們將參觀者置于每個決策的核心,確保布洛德博物館成為一個讓所有人感到歡迎的空間,特別是關照那些以往感覺被傳統博物館環境邊緣化的人群。她分享道,“我們有意識地消除了那些使人們無法接近當代藝術機構的障礙。”
博物館對所有人免費開放,并且使訪客可以近距離體驗藝術作品,在不必要的情況下無需隔著障礙物或玻璃,甚至可以一瞥存儲室的幕后景象。展廳的工作人員積極鼓勵來自不同背景的訪客以自己的方式與藝術進行互動,從而培養一種歸屬感和開放的對話。
喬安妮還強調了他們呈現藏品的方式,其設計旨在吸引和歡迎訪客。“我們對藝術家的深度收藏使我們能夠將整個展廳都用于專門展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因此,每一個展廳都成為了一次關于某位藝術家創作實踐與視角的學習體驗,而并非單純的說教。” 緊密銜接展覽內容的還有博物館的各項延伸活動,這些活動將藝術與流行文化的世界巧妙連接,邀請不同類型愛好者以全新的方式探索藝術,點燃新的興趣和熱情。對喬安妮來說,見證這些舉措的影響,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欣賞他們努力帶來的微妙差異,這讓她感到無比欣慰。
在我們的時代,藝術有時被視為高不可攀,布洛德致力于顛覆這一觀念。通過展覽以愛為主題的作品,該博物館不僅提供了超越理性的情感體驗,更彰顯了將藝術融入大眾生活的深刻意義。喬安妮深刻地總結道:“我們所呈現的一切都貫穿著自布洛德收藏伊始便強調的社會價值,藝術記錄歷史的能力,以及我們堅信對普羅大眾的開放性與深度優秀的學術探究能夠相得益彰。”
貝爾·胡克斯在《關于愛:新視野》中提醒我們,“背離愛,我們便會冒險步入一個精神荒漠,那里的荒涼如此深重,以至于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找到回家的路。我寫作談論愛,既是為了見證這種背離的危險,也是為了呼吁回歸愛。” 布洛德博物館,通過其每一次展覽和活動,正是在實踐這一呼吁,使愛成為連接藝術與人心的橋梁,使藝術不再曲高和寡 ,而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溫暖之光。
(林凡榆Fanyu Lin是一位旅美藝術家,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院。現擔任世界經濟論壇互聯世界理事會理事、彭博新經濟論壇城市理事會理事,也是世界家園基金會創始人。編輯郵箱dong.lin@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