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能夠在這么一個場合跟大伙兒聊一聊,我不敢自稱為什么大師,只能說是一個工藝世家,我家實際上在解放前就是一個作坊。從作坊到我進北京玉廠再酌玉,我就是一個小受益人。
手藝人講的是玉,我父親囑托我的兩句話,兒子爭一口氣別讓別人指脊梁骨,我父親這一代人是在青山據,是造辦處的老藝人們流落的地方,他們身上有今天許多年輕人早已忘懷的東西,我說什么是懷古,什么是懷念,我想說,今天的我,并非是剛開始的樣子,是多少位老師賦予了我的今天,正是因為這些老師,我才能把這些行業做到今天。我的父親當時帶著我見一位長者的時候,他公私合營都沒有合營過,一生一直在自己做手藝。當時我父親帶著我去的時候,老爺子應該是80多歲了,說這是楊家公子嗎?說是楊家大少爺,說小子好好干吧,總有機會。帶著這些話,帶著父親和母親的囑托,進了玉廠,母親說別讓指后脊梁骨,父親說爭一口氣。
其中在做活的時候,我父親又說了,兒子,“活”就是你的影子,以前父親說過每一句話今天依然在我心里。我說,我感受到了,都是這些老藝人,我所聽過的、看過的、學過的、做過的,有些作品,到今天的展示,實際上離不開這些老師曾經跟我講過,我感恩,我感恩于過去的這些老師傅們。像金鑲玉的今天,我說什么叫金鑲玉,我們的標準是什么?我們早已忘卻,現在說的金鑲玉跟過去的金鑲玉有什么不同?現在更是令大部分人不為所知。我們都知道奧運會的獎牌,奧運會的獎牌跟我們過去皇帝第一眼看到金鑲玉的時候是把痕都斯坦這些作品上貢給皇帝的時候,皇帝大吃一驚說世間還有這么好的作品,恐怕中原沒有能夠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