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上位:2001年,卡梅倫在家鄉牛津郡競選國會議員成功;僅僅兩年后,他進入影子內閣;而三年后的2005年,他已成為保守黨領袖。 |
伊頓背景:卡梅倫成為第19位當選首相的“老伊頓人”。在他之前的是同為保守黨人的亞力克·道格拉斯·休姆,他于1964年下野。年僅43歲的卡梅倫一直以來都在刻意避免張揚自己的伊頓背景,而是強調“重要的不是你出自何處,而是你將去向何方”。 |
卡梅倫的政治生涯始于1988年,當年他從牛津大學畢業,進入保守黨研究部門。左圖為坐落于倫敦史密斯廣場的保守黨中央總部所在地。 |
1992年,卡梅倫(圖左)出任財務大臣諾曼·拉蒙特(圖中)的特別顧問。圖為拉蒙特在“黑色星期三”宣布英國退出歐洲匯率機制。 |
1994年,卡梅倫棄政從商,效力于卡爾頓傳播公司,成為公司董事長邁克爾·格林(圖右)手下的公共關系部門的主管。 |
2001年,經歷了上一次的競選失敗后,卡梅倫成功地當選為牛津郡地區國會議員,他很快成為下院內政事物特別委員會的成員。 |
2005年,時任影子內閣教育大臣的卡梅倫因為在保守黨大會上發表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說而名聲大振,很快他便接替邁克爾·霍華德,成為保守黨黨魁。 |
2005年12月,為了營造出保守黨友善的新形象,卡梅倫在出任保守黨領袖的第一天便出訪了伊斯特塞得青年領袖學院,該學院旨在培養來自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青年們的領導潛質。 |
左圖為卡梅倫及他的影子內閣在位于伯明翰的國際會議中心前合影。在競選保守黨領袖時,他曾以“變革求勝”作為競選口號,所以這一次他打破常規,沒有選擇在議會大廈舉行他的首次保守黨會議。 |
在黨內,卡梅倫一直強調環保問題。他曾建議保守黨政府降低自行車、風力渦輪機以及其它環保設施的稅率。 |
2009年的2月,患有腦癱和癲癇的卡梅倫長子伊萬不幸夭折,年僅6歲。左圖為卡梅倫與妻子薩曼莎來到位于牛津郡的圣尼古拉斯教堂參加兒子的葬禮。 |
2009年6月,工黨支持率持續下跌,卡梅倫呼吁舉行臨時大選。圖為他在首相布朗在一天之內失去4位部長后,在位于西倫敦的哈默史密斯市政廳外舉行集會。 |
由于選舉形勢不容樂觀,工黨開始攻擊在民調中領先的卡梅倫,刻意將其塑造成一位不可靠的兩面派。 |
這一次,保守黨領袖不再墨守陳規,把拉選票的攻勢延伸至從未投票給保守黨的人們。左圖為戴維·卡梅倫在向東倫敦大學的學生們發表演說。 |
2010年4月6日,英國宣布解散議會,大選于5月6日正式拉開帷幕。在經濟危機和政治丑聞的雙重背景下,此次大選被認為是自1992年以來最激烈的一場選舉。 |
此次大選,經濟問題成為各大政黨所關注的核心。英國正處于經濟復蘇的脆弱階段,民眾更關心誰將能改善高居不下的失業問題。 |
英國經濟大幅衰退以及議員“報銷門”丑聞,都極大的影響了執政黨以及首相布朗的支持率。 |
盡管民調領先,保守黨的優勢卻漸漸變小。最終,沒有一個政黨能以絕對優勢勝出,英國出現了“懸浮議會”的罕見局面。 |
英國大選一直被看做“兩黨之爭”,自民黨往往是個陪襯角色。但在本次大選中,自民黨領袖尼克·克萊格成為了“造王者”(King Maker)。保守黨和工黨都必須和自民黨聯合才能入主唐寧街10號。 |
最終,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就聯合執政達成了協議。工黨領袖布朗則在充滿感情的告別儀式上辭職,結束了長達13年的工黨執政時代。 |
卡梅倫,這位騎自行車上班的貴族,英超阿斯頓維拉隊的超級球迷,成為了英國的新首相。 |
唐寧街10號的新主人能為英國帶來什么改變?整個世界都將拭目以待。 |